姚继祖在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上的讲学稿_武式太极_太极流派_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 太极流派 > 武式太极 > 姚继祖在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上的讲学稿(正文)

姚继祖在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上的讲学稿

2008-11-28   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姚继祖
核心提示: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拳友、各国应邀前来赴会的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 我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能和大家见面,得到向大家学习的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拳友、各国应邀前来赴会的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

        我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能和大家见面,得到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心里非常高兴!我是永年人,大会让我谈谈永年武氏太极拳的源流、特点、练法等问题。我深感自己学浅、功微、说来亦是班门弄斧,有问题的地方,请名家们给以指示。

        关于永年武氏太极拳的根源问题,据我的先师李逊之先生生前告诉我是这样的:“永年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永年县城里东街武禹襄,他的名子叫武河清,禹襄是他的字,另外一个号、叫濂泉。一八一二年生,一八九二年卒。得太极拳真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清平。所传架子是陈氏新架。因这个架子是陈清平从陈家沟移居赵堡镇后,由赵堡镇传出来的,所以这个架子又名“赵堡架”。

  关于武禹襄学习太极拳的经历,永年城内西街李亦舍亦有记载,今略述于后:

  李亦畲名经纶,字亦畲,一八三二年生,一八九二年卒。他于清代光绪辛已年(公元一八八部)写《李氏廉让堂太极拳论》时,在其中“五字诀”前面的序文里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大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根据上述叙述与记载,可以证明武氏太极拳的理论是由陈氏所传诀要,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于舞阳县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携归)与武禹襄、李亦畲的学习心得溶合而成。武氏太极拳架子,是由陈氏“赵堡架”演变而来。

  武氏太极拳的传流

  武禹襄和李亦畲都是清代文人,在重文轻武的封建社会里,他们愿以儒生自居,不愿为武术教师,因之武李两家授徒很少。后传至郝维真(或为贞)时。才开始正式教授武氏太极拳。以后由于社会的影响,当时政府的提倡,逐渐活跃起来,形成一派。并将武氏传流系统列表于后。


  武氏太极拳架子的沿革

  武氏所传太极拳架子,经李亦畲老先生传给郝维真等的架子,可谓武氏老架。

  郝维真在明末清初时,任直隶省广平府中学堂(即后来的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校)和永年县立小学堂(即后来的永年县立高等小学校)武术教授时、为了便利集体教学,适合一至四呼发口令,将架式中的懒扎衣,搂膝拗步……等式后面添了开合,即成郝派的“开合太极拳架子”。至郝月如南下教拳时与郝少如写“武氏太极拳谱”时,都又有增益(如;双峰贯耳、左上步、右上步…………等)可谓武氏中的新架。

  郝维真传孙禄堂,孙禄堂又在郝氏开合架子的基础上,改进了步法与式法,就成为现在流行的孙氏活步太极拳架。

武氏太极拳(老架)拳式内容
(略)

[NextPage]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

  武氏太极拳与各式太极拳,同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在理论与练法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现就练法的程序与着重点上的不同,简单地谈一些,就作武氏太极拳的特点吧。

 1、武氏太极拳是由中架子开始教学的:

         武氏太极拳架子是由陈氏太极拳新架演变而来的中架子。它的势法比大架子小,比小架子大,是由大架子到小架子间的过渡架子。

        根据太极拳论老前辈们说:练习的程序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按陈氏太极拳论中所说的程序是:由大圈练到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所谓大架子,即先求开展的架子,亦即走大圈的架子,要求大则无外;所谓小架子,即后求紧凑的架子,亦即走小圈的架子,要求小则无内。若让学习的人由大架子一变而走小架子是有困难的,故在练习大架子以后,再练中架子,再由中架子过渡到小架子,这样的程序使学习的人容易接受。

        武氏太极拳,因武禹襄和李亦畲都是旧社会的文人,不愿脱去长衣(长衫、棉抱)去教练拳术,就不教大架子而往中架子开始教学,最后亦以过渡到小架子为终点。

 2、武氏太极拳的开、合、隐、现:

武氏太极拳和各式太极拳一样,亦是由松人柔,运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的。但它是在松静之中,暗含着开、合、隐、现的。在走架时开则俱开。周身骨节和肌肉群部微有开展的意思,开为发,发力的神意,微现于体外。合则俱合,周身的骨节和肌肉群都微有收缩的意思,合为收,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云:“忽隐忽现”,说的是应用。武氏用在练功上则是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

 3、武氏太极拳是保健结合医疗的:

        在走架时,武氏太极拳除“开、合、隐、现”使周身骨节和肌肉群,进行开展、收缩、运动外,它还每式结合“开呼”、“合吸”使横隔膜升降,起到上承、下压的作用,促使胸、腹脏腑亦随着蠕动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周身骨节,肌肉群、五脏、六腑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在技击上则是呼吸结合虚实开合变换,在神意的领导下腰与身躯及手肘肩膀膝脚等各部方向位置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是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根本原因。

  武氏太极拳并在呼气时结合了古代的“踵吸法”、用呵、嘻、呼、泗、吹、嘘六个字,来分别医治心、肝、脾、肺、肾、胆等各部份疾病。没病的人,则用“呵”字,以健心脏、按中医学说,心为君,心脏安健,对其他各脏腑是能起到好的影响作用的。念上述各字时,要求做出念某字的口型,轻微呼气即可。发音要小到似有似无,不让别人听见为宜。

  4、武氏太极拳的推手

  关于推手,武氏有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定步推手,武氏有“老三着”推手:武禹襄大哥武秋流拳论中说:“初学打手,先学搂按肘:此用搂、彼用肘、此用按、彼用搂、此用肘、彼用按,二人一样手不离手,互相粘连,来往循环,周而复始,谓之老三着”。这种推手,现在习者多不练习。活步推手有“三步推手与三步半推手”。三步半推手和三步推手基本一样,唯步法上少有不同,退者、退够三步,把前脚再向后提收半步;进者、进够三步、将后脚再向前跟进半步,这样就成了三步半准手步法了。

[NextPage]


  武氏太极拳的统习方法

  武氏太极拳的基础功,就是走架,走架的最终目的,是练到“周身一家,脚手随”。

  李逊之先生说“十三势行功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已说明腰为太极拳运动的枢纽矣。腰与脊骨连结一起,上接肩臂,下连胯腿。脊骨必须要正,才能起到秤准的作用,带动四肢,一动俱动,一静俱静,上下相随,八面支撑;否则,毕生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走架时除严守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清楚等十三要点外,还要注意:出手发力、手要高不过眼、远不过足;步的最大限度,要求腿自然伸出、自然着地;步的进退,要进低退高;两脚站立,要成不丁不八形式;眼要活、神要足、做到眼到手到、手到神注。

  劲起于脚、上运至手、周身要完整一气,虚实变换听命于腰。腰忌填、填腰则滞。腰滞则劲滞,进退亦因之不能灵活顺随。

  关于推手的练法,武氏教学推手,开始亦练习沾连粘随,继则注意接劲制人,不提倡用着制人,(据说用着制人如做不好,即成由己)郝维真虽留有“一时短打”,据说那是为了提高学习人的兴趣,所以命名为“一时短打”。逊之先生说:“练习推手时,要注意接劲,能接劲才能知人,能知人,才能渐达懂劲。要在舍己从人中求懂劲,不要用由己不从人的方法抢上风,致使自己练拳终生仍不免在“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的道路上徘徊,达不到“四两拨千斤”的妙境。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枉费功夫遗叹惜”。

  附:说明武禹襄、李亦畲着作中几个问题。

  1、武李着作中“劲”与“力”两个字是同意词,没有“灵劲”“笨劲”或“功力”与“抽力”的区别。例如:

  “彼有力,我亦有力”不能解为他有拙力,我亦有拙力,或他用拙力,我亦用拙力;

  “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人彼劲中的“我劲”“彼劲”,“我劲”可以说是我的功力,或我的灵活的劲,“彼劲”则不能这样解,因“彼”字代表的是广泛的人,不一定是练拳的人。武禹襄的大哥武秋流在他着的“积原论”中说:“身随劲转(己之劲)转;引劲(人之劲)落空;“然非懂劲(此劲字兼令人己)不能”。

  以上诸例,都说明武李太极拳着作中,所用的“劲”和“力”二字,在字义上是没有区别的。

  2、“神如搏兔之鹄”,中的博字。多误写为“搏”、搏是搏斗的意思,必须兔与鹄两方互相争斗,才能用搏字,在兔逃鹄追的惰况下,用搏字来比喻,表现得形象是真切的。

  3、若物将掀起”,多误为“若将物掀起”,太极拳是以小力胜大力的,将物掀起则用力一定超过物体的压力,则不省力:物将掀起则用力尚未达到物体的压力,自然是要有些力的。

返回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school/426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