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要进步,就离不开想象与感觉,这是我练拳的体会。
先说感觉。师傅经常讲太极劲,让我们把手摸在他身上,体会他身体里面的变化,有一次我摸完,想说是什么感觉,师傅马上制止我说:“你别说,按照感觉到的东西去练就对,说出来就错”,回来我想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后来,我想到,这种体会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你硬要说,必然说出一部分,丢掉一部分,说了就按说的去做,就丢东西了。
以后,我只要与师傅搭手或者摸劲,心里就牢牢记住那种感觉,在盘架和推手时模仿这种感觉,逐渐掌握了不少东西,真是这样,太极劲还真不好说清楚。联系到练习吴式太极拳以来的每次进步,似乎都是获得了一种新的感觉。
在练习推手的过程中,师傅教给我们很多具体的东西,怎样粘逼,怎样化解,怎样吃拿,怎样发放,可是我们往往觉得动作好像没错,就是不好使,师傅就说我们没松下来,可是我们并没有使劲呀。
我很长时间不去想那些具体的招法了,一门心思练松,结果有一天,与师傅搭手,师傅做了一个揽雀尾让我做,我做了两遍突然有了一种感觉,好像身体的中部活了,不是一块死板了,师傅马上说我对了,这个感觉一找到,连做几个招数都是一遍就对了,师傅高兴的把我往旁边一推说,“记住这个感觉”。
现在我以为练太极就是练感觉,只有感觉到了才是功夫,只有重视感觉功夫才能上。现在我盘架时,像与人推手听劲一样,仔细地听自己的劲,也就是仔细体会检查自己的感觉。
说大一点,好像每次盘架的感觉都不一样,认真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觉。按师傅讲,只有练得对,正确的感觉会自然的出来,抓住这样的感觉,不断深化、体验、熟练,最后这个感觉变成你自然的条件反射,这层功夫就上身了。感觉也有大小,例如化劲,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一个来劲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向和力度,我一个一个的学化,感觉一个掌握一个,掌握多了,很多小的感觉就变成一个大的感觉,在这里,不管来劲怎么变,我都能从容化解。
再发展,几个部位的化劲又会归纳起来,成为身体的一种反应,这样的反应多了,好像身体中部有了一个把(儿),这个把(儿)被自己的意念拿着,意念一动,身体可轻可重,对来力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整个人变得“灵”了。这个灵又是一个感觉,是上了层次的感觉。
再说想象。翻阅大师们的着作,聆听师傅的教诲,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经常讲某个拳理、某种感觉时用一种事物来比喻。
像拳论上说“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师傅说,高要想无限的高,把对方的力领到非常高的天上去,深要想非常的深,深入到地下很远很远,意念要一下到达那里。
在说肩松问题时,师傅常叫我们想“你站在一个很高的楼顶上,感觉把肩上的东西扔到楼下”。
我想这些都是想象。刚练太极的时候,还不掌握某种拳理的时候,你无法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感觉,这时,师傅告诉你、师兄弟告诉你、过来人写文章告诉你的感觉,你就要想象,想象着练习,练多了,感觉就会有了。
忘了是哪位前辈在书上说了一个体会,我加以引申,真气就像一辆汽车,经络就是车道,意念就是司机,当你还没有气的时候,司机只能模仿开车在道上跑,那时道路还不畅通,走走停停,你要不断的进行这样的练习,时间长了,道路通了,司机的身子下面不知什么时候就有车可开了。
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掌握的东西中,很多是先想象着练习,后来就成为实在的感觉。
我琢磨,想象的过程可能就是定向的探索发现过程,前辈告诉你的感觉,你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向去想象着探索,感觉就会自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