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说到“太极点”的太极拳家是马有清。他说,“太极功夫松得好,身上有了太极点,推于、技击点点俱打”。后来请教杨禹廷大师,他说:“功夫越深点越小,我老师的点似绿豆。”禹廷大师武德高尚,他从来不说自己身上的点有多么小,一问就说“咱不成”。可是一在他身上听劲,似乎没有点,摸在哪里哪里空。杨禹廷大师说太极内功并不是高不可攀,要看修炼得法不得法,是不是循规蹈矩按太极阴阳规范行功;有明师,也要有悟性,千锤百炼,百折不回,方能脱胎换骨。
经过多年的太极拳修炼,“太极点”的研习自然显现出来,进而可以研习太微拳学。在打拳行功修炼中,不要大把抓,张开五指伸出大巴掌,很难把握“举动轻灵”的功法。其实,太极拳的整体套路中拳并不多,而主要功夫在掌。太极掌又不可以大把抓,以手指为行功的单位。一个巴掌大把抓永远也练不好太极拳,曲指、半握拳也难以练出功夫。杨禹廷大师要求练拳时,“手要平不要挂力”。从小指到拇指,每个手指有每个手指的功能。小指主管下落和回捋,无名指起引领作用,中指为中正,食指绝对不能用力,只管轻扶,拇指为自家中心。请注意在练拳、推手、技击动作时,手掌及五指均不可用力。
关于太极点的习练和运用,严格说应该具备体能和松柔内功之后方可能得心应手 。“点”的习练和运用并不难求也不复杂,而且易手操作。在太极拳阴阳动套路中,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往返复始。庄子说,“物量无穷,时无止”,生命运动永不停歇。在动作的阴阳变动中,在手的食指前设计一个“虚点”。阴动手回捋,虚点随手指进,实手向前时,虚点在食指前方退。结果,实手向前追不上虚点,实手后捋,虚点追不上实手。开始操作,食指可能有力,虚点有意.久之,虚点意去,食指力退.成为自自然然的功夫。
太极点在推手、技击运用中,接点不接面,打点不打面,变化万千,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