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优秀拳种,它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生长、盛行于民众之中。从太极拳的取名、拳理构思以及它内功的锻炼方式等方面考察,它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以至后来道教的一些养生修炼术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其深刻的影响,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述:
一、“太极”一词源于道家着作
《易经》的哲理是太极拳产生的理论基础。因为《易经》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根本。不论儒家还是道家,其思想渊源皆出于《易经》。无疑,太极拳的根本原理也离不开《易经》的基本思想。但是,形成太极拳的某些具体概念和思想并不是直接从《易经》中来的,因为《易经》中并没有“太极”一词。有人说“太极”一词虽然不是出自《易经》,但它最早出自解释《易经》的《易传》。其实,“太极”一词是出于比《易传》还要早几百年的《庄子》。《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不为高。”经过哲学史家考证,《易传·。系辞》中的“太极”概念来自《庄子》。因为《易经》早于老庄,而《易传》则晚于老庄。《易经》与《易传》两者相距七、八百年。所以,我们说“太极”的观念,渊源于道家。“阴阳学说”也本于道家和阴阳家。春秋末期的老子才提出阴阳是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庄子继之,认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全和,而物生焉。”太极阴阳说是道家的宇宙观,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其“一”即太极。他认为宇宙是个太极,人体也是个太极,生物各自有一个太极。太极至广大,尽精微。阴阳,则是太极这个整体中所包涵的两大要素。
二、“太极图”创于道士之手
“太极图”与太极拳关系可谓极其密切。太极图的整体性及其阴阳互根、阴阳对称、阴阳变化中的螺旋形式等等特征,都与太极拳创编者的构思切切相关。 陈鑫论太极图时也说:“万物皆由此出,万物皆由此生”,‘‘拳莫能外之”。但他因袭儒家旧说,认为“太极图最早见于周夫子(敦颐)《周子全书》,所作“而非希夷”等等,却把事实搞颠倒了。其实,周敦颐之《太极图说》中之“图”,以及其“说”,都是从道士陈搏、(希夷)那里改头换面抄袭来的。从中国哲学史中,不难看出中国历代儒、道、佛三家是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的,就是儒家代表人物周敦颐所处的北宋时期,儒家对佛、道的态度上也是分有三派:一派独尊儒术,反佛道;一派主张三教融合;另一派口头上反佛道,而暗地融合佛道,周敦颐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周的《太极图说》就是这种融合观点的代表作,表面上说成是儒家的思想,与道家思想毫无关系,其实,它与道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这有史实为证。先说其“图”,载于《周子全书》的“太极图”,根椐明、清许多学者考证,此图系以道教的《太极先天之图》和《水火匡廓图》为蓝本和基本材料而制成,不仅如此,周敦颐还与道士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他的“太极图”,即师承于北宋初的道教学者陈搏(陈希夷)。此事南宋朱震《汉上易解》中即读到:“陈搏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敦传程颢、程颐。”明末黄宗炎则论证周的“太极图”来源于陈搏的“无极图”(二图比较,图式完全相同)。此事还有诗为证,周敦颐在游道观时,曾作过一首题名《读英真君丹诀》的诗:
“始观丹诀信希夷,尽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按道教术语,“子”系指水火;“母”即金木;“主”,为圣胎;“精神合”,指精气神合而为一;“知微”,是还虚。)
.由此可见,“太极图”并非“粹然孔孟渊源”而实在渊源于道教。《太极图说》其中的文字之论说部分,也是从道教《无极先天图》后边之《说》为其蓝本,不只内容,乃至写作形式上也极为相似,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抄录,读者有兴趣可以去比较。(见《中国道教思想史纲》)
三、太极拳理与道家思想
《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云》:“其书以易为经,以礼为纬,出入于黄老”。从此序言乃至全内容不难看出,太极拳的创编者的人手点和落脚点,均末离开道家的哲理和道教的身心修炼之术。虽然该书大量文字是标榜儒家之说,但其中创编者的构思、拳理中许多重要论点及锻炼要领确是出入于黄老思想。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一) 太极拳代表人物的世界观受道家思想影响。
张三丰为武当道士,着名的道教学者、文艺家,他精通儒释道,主张三教合一。他在总结先贤前能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炼功体验,创编了太极拳,他是太极拳发展的集大成者。陈氏太极拳先贤,陈王庭、在“叹当年披坚执锐……”诗中,满纸都是道的仙天道观和自然观。而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末尾末页最后一首《五言俚语)中的结论性的几句话“道真的朴后,就是活神仙”,与陈王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中充满了道家的哲理
道家的世界观认为,一个“得道者”应该是:一他能与自然界协调地生活,二他做每一件事都能获得成功。因而他就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自然界(包括自身)的观察并揭示其规律,即道。道家的世界观,是从对立面的不断相互作用这个观念出发,得出以下人类行为的几条基本原则:
一是阴阳对立而统一的两极关系。《庄子》认为“是此亦彼也,彼亦是此也……彼是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万变。”这正是太极拳论中的“化即打,打即化”,化打结合,“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打和化,引和进都在一个螺旋圈中完成。此法与庄子之说何其相似。
二是每当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时,就应该从它的反面人手。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太极拳拳法中也讲求“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推手讲:“欲要先给”,“欲顺先逆”,“欲逆先顺”。“要多少给多少,半点也不多给;给多少要多少,半点也不多要”,“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这些要领与老子之论点不是如出一辙吗?
三是你想要保留某种事物,就要在某种程度上容忍它的对立物。老子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拳论中的“随人所动,随屈就伸,”“能吞方能吐,能主动?方能放”。“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左重则右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左虚,而左已去。”等等。正是这种平素锻炼能容纳对方来力的本事,才能发放自己的劲力,保持自己的平衡。也即拳论所云“顺其势,借其力,战而胜之”,还是“枢始行其环中”,在其螺旋运动之中。
(三)道教的内丹修炼术,是太极拳内功的依据。
道教养生术的精华,在于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内泌腺为重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以达到精气神三宝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所以道教徒做功,不论是作导引吐纳功法或静坐修炼功法,其重点多放在修炼下丹田,又称正丹田。指会阴穴之上,命门穴前下,小腹之内的性腺系统。因为人的性腺系统功能的提高,会使人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特别是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重要过程,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
而太极拳的内功,与上述道教修炼术的理论、要旨、修炼方法及重点等等,几乎完全一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谈及练拳要旨时曾云:“存于中者,如道家所言,积精累气,积气归神之谓也。人能精气充足,则心手眼俱到,无论任何运动,精神自足,绝无被弊之态。刊于外者,如孔子赞老子曰:老子其如龙乎。……”《图说》中之《任脉督脉论》,正是论述道家修炼内丹之河车搬运功法。而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丹田内封诸功法,也正是河车搬运功法之基础功,即炼精化气之法门。(其详论见拙着《陈氏秘传太极拳内功——丹田内传功法》一文)
以上是我对有关太极拳与道家思想(以及后来的道教修炼术)的关系阐述个人的一点浅见,但我并不排除太极拳理也受儒家及其它学术诸家的影响,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之诸子百家,都是互相排斥、互相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