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各派八卦掌,基本上是以董海川祖师以下第二代着名传人定名,如尹(福)派八卦掌,史(计栋)派八卦掌、程(廷华)派八卦掌、梁(振蒲)派八卦掌、张(占魁)派八卦掌,等等。其主要原因,是董祖师之弟子多为带艺投师,而董公授拳方式另辟蹊径,根据这些弟子之所长,在所传八卦掌拳械套路中进行一定改动创新,使各位弟子既保留了原有的拳艺功夫,又传承掌握了八卦掌的武学精华,以致形成了当今各派八卦掌理论体系相同,但拳械套路和演练风格有一定差异的特点。而吴(峻山)式八卦掌的创始,也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之下形成的。
首先要强调的是,此式八卦掌的渊源为史计栋传韩福顺之八卦掌。韩福顺祖师(约1857—1932),字焕起,为河北冀县彭村人氏(与史计栋祖师同县),家贫,自幼随人到北京,在一铁匠铺里学打铁。因此,没有读过书,终生不识字。性格方面,为人极憨厚老实,在家中排行老六,人送外号“韩六傻子”。福顺生性嗜武,托人介绍拜入史祖师门下苦练八卦掌。初期由于年少悟性较差,史祖师要求又严,因此,尽管刻苦却进展甚慢。董祖师晚年受肃王爷派遣赴边外视事七载,其间曾回京禀报请示情况,在史计栋家见到韩福顺,对这个憨厚诚实,一心苦练的小徒孙十分喜爱,说傻子,你师傅不爱教你,跟我去边外办事好不好。福顺大喜过望,跪别师傅,辞了铁匠铺工作,就跟随董祖师到边外去了。一去数年,得到董祖师精心传授,回京时拳艺功力大进,发人无形,尤精各路八卦刀术。壮年后享誉京城,人称“单刀韩”。韩祖师淡泊一生,除习拳打铁别无所长,耿直不善辞令,虽有精湛武艺但绝无张扬。因此,不仅其生卒年月不详,名声事迹流传无多,授徒也仅吴峻山一人而已(目前所知)。
吴峻山师祖(1870—1941),字德连,北京人氏(亦有说天津的),出身殷实家庭,自幼嗜文喜武,曾学练六合诸功,颇有成就。二十多岁时偶遇韩福顺祖师,遂拜入门墙,苦练八卦掌拳械,在老八掌和八卦刀术方面造诣日深。唯韩祖师“鲜文墨不知拳理”,“掌不分名,刀不分路”,吴师祖刻苦习拳之余,上下求索钻研,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建树。
步入中年,吴师祖迎来其拳艺精进的重大机遇。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八卦掌第二代重要传人刘德宽先生(1826—1911)。算起来,刘老先生应是韩祖师的师叔,吴峻山的师叔祖。但刘老先生性情豁达,最无辈份门户之见。见到文武双全,聪明好学,儒雅勤奋并已有较深八卦掌功底的吴峻山,刘老先生赞赏有加,不仅将八卦易理和八卦掌拳理拳谱倾囊相授,还传给吴峻山八卦太极拳、扬式太极拳和自己创编的直趟八卦六十四散手掌、太极长拳等套路。最后,连从不轻传的八卦掌内功心法,也秘传给了吴峻山。就此而论,刘德宽老先生实为吴师祖的第二位八卦掌老师。并且,刘老先生当时已八十左右高龄,正是其武学的巅峰时期,因此吴师祖所得,应是其一生武学的精华。
得到韩福顺、刘德宽两位八卦掌大师真传的吴峻山师祖,经过刻苦钻研练习,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为八卦掌一代名家,受聘在河北省国术馆任教,并开始收徒传授八卦掌、太极长拳等。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特邀吴师祖为教授。为了发扬光大八卦门武学,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尽一份力,吴师祖欣然应聘前往(后于1935年提升为教务处第三任处长)。在国术馆任教期间,吴师祖主要传授八卦掌(韩传老八掌)、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六合棍和自创的“新劈刺术”等等。所教弟子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其中较着名者有张骧伍(国术馆副馆长),李元智、张文广、傅淑云、刘玉华、王天与、何福生等等。后国术馆因抗日战争于1938年底南迁至昆明,吴师祖仍以七十高龄广传八卦掌,教授弟子学生数十人,其中佼佼者有蒋勋培、朱煊、张法孟、张镜园等等(见笔者拙文《吴峻山八卦掌在云南的发展》)。
众所周知,董海川祖师所传八卦掌原极简单而重实用,有仅八掌(老八掌)之说。然自第二代起,渐有根据八卦易理,聚本派精华和博采各门各派之长,将原传八卦掌扩编为八段,每段八掌,共八八六十四掌的趋势。到了第三代,各派八卦掌就形成了八大掌、老八掌、六十四掌、连环掌、再加其它如散手掌、对练和九宫掌等的基本格局(器械套路恕不论)。韩福顺祖师一脉,因董祖师和史计栋祖师均传授过他,所以其后期习练的八卦掌与史派八卦掌有所差异。此拳传到吴峻山师祖手上后,得识刘德宽先生,这是是吴师祖武学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刘老先生所传八卦理论和拳艺武功,对吴师祖创新八卦掌产生重要影响。进入各门派高手云集的河北省国术馆和南京中央国术馆执教,也给吴师祖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经过长期研究思考,在董、史、刘、韩四位先辈原传基础上,吴峻山师祖根据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和八卦掌拳理拳法,呕心沥血,旁征博引,精心构思,终于在三十年代初期,创编出一种新的八卦六十四掌(吴图南先生1936年着《国术概论》书中多有介绍),因其特有的健身、技击和演练风格,在史派八卦掌中异军突起,为八卦掌和中华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派吴式八卦掌的基本理论仍是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拳理拳法在总体上亦与各派八卦掌相一致,但在动作招式,套路组合和健身技击等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另文介绍),如里外桩、暗腿腿法、摇头撒膀、大量的擒拿招式和散手串连,以及五形八法、内功心法等等,均与史派八卦掌及其它国内各派八卦掌有一定差异。并且,在众多传人数十年的习练实践中,无不深深体会到吴式八卦掌巨大的健身特别是技击价值。在观看吴式八卦掌门人弟子演练时,无论内行外行,都可以看到其动作无一不具明显技击含义,散手串连频现,格斗擒拿杀招凌厉,整沉劲十足,让人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
吴式八卦掌的传播应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以前即六十四掌尚未最后形成时,吴师祖所传以韩福顺老八掌为主;1933年至1938年间分两种情况,有条件坚持长期学练的,有可能传六十四掌,否则还是传老八掌;1938年以后(在昆明),则主要传授六十四掌。
令人扼腕叹惜和万分遗憾的是,中央国术馆迁昆不到三年之后,于1941年8月再次北迁重庆。吴峻山师祖途中染疾,因旅途坎坷,缺医少药,竟于当年十一月初四逝于江津县白市驿(享年七十一岁),实为中华武术界和八卦掌武学的重大损失。从时间段上分析,随吴峻山师祖学练八卦掌的弟子学生,以习韩传老八掌的居多。而吴式八卦六十四掌由于形成相对较晚,传授时间可能不到十年,因此当时学全掌握的传人也就相对较少。但吴师祖所传各位弟子学生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将吴式八卦掌带到国内外各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再传和三传弟子成千上万,为光大发扬吴式八卦掌做出了重要贡献。
笔者注:当今流传的不少资料中,将吴峻山师祖称为“吴俊山”。笔者估计,此为吴师祖之原名。师祖晚年,为强调自己为“山”字辈传人,特将“俊”改为“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