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垂法象 宗风渡有缘 (一)
就《带徒工程》对话太极名家马国相先生
(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报道)日前,当代着名太极名家、东莞市马国相太极武馆馆长、总教练马国相先生面向全国发出了“带徒工程”通告,将太极拳这一辗转于家族内部、秘密相传几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借助“黄埔军校”精英训练模式,面向社会接渡有缘人。此工程用时七年,授秘诀、传精髓、讲理法,重实践,因材施教,精心传艺,要将弟子培育成文武并重,技艺精湛,具有君子之风的栋梁之才。自带徒工程发出后,得到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热烈响应,也受到全国太极拳界的高度关注。我们以往所见到的太极拳教学,大都是拳师公园随意传授,或有名拳师举办短期培训班等,马国相先生为何推出十年育人大计?它的内容又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藉着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来到位于城区聚福市场五楼的东莞市马国相太极武馆,拜访了马国相先生。(一) 课程引关注
2015年1月26日-31日,在短短的一周里,马国相先生向全国发出了带徒工程系列通告。通告称:本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武,尤爱太极拳道,拜师习艺数十年如一日,习拳悟道,终生践行太极技艺,为太极拳道历尽磨难。失去爱女、坐过班房……依然视太极如命。现年至天命,对拳道有了较深的感悟与体会,愿将终生所获传世布道,造福众生,以其功德圆满,现期向全国招收30名弟子入门,花7年时间,言传、身传、心传三传合一,授予太极技艺及国学文化,以期培养出一批德艺双馨的太极拳师、太极拳专家、太极拳大师。通告称,师徒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承形式,师徒关系的确立,以情感的纽带,维系着太极拳道传承的严肃性、连续性、无私性及持久性,为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历史上成功的武学大师、医学大师、艺术大师,多出自家传或师徒制传承。而太极武学则向来以家传为主,传内不传外,注重身传、言传、心传。太极功夫要求三年一小成、六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非短期培训能够奏效。因此,马国相先生意在将这个带徒精品工程打造成“太极黄埔军校”,长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太极成手、太极高手、太极妙手、太极神手,将带徒班办成“太极之家”,资源共享、济贫帮扶、共谋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马国相先生将多年研修的四大学术成果:一、太极修真;二、太极武学;三、太极医学;四、太极艺术(诗书画印),融合了他在太极文化领域内数十年的不懈探索及修真心得。在报名条件上,通告对学员的国籍、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年龄、爱好、文化基础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带徒工程发出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陈家沟有关部门打电话称这是推广太极拳文化的一个创举,很有借鉴意义。太极界人士也对此表示肯定,认为对培养高水准的太极人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纷纷来函来电报名。据了解,报名者遍及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其中,一位来自华东某部队的一名现役军人与妻子一同投寄了报名表,还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并打来电话,一定要马国相先生接纳他们。
(二) 忧心为初衷
1994年,马国相先生在数下陈家沟及各地学艺有成后,在东北创建了首家太极武术学校, 2002年,他携技南下广东,第二年在珠三角开设了东莞市马国相太极武馆,十年磨一剑,马国相太极武馆,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发展奋进,取得了累累硕果。就是这样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太极拳名家,为啥忽然心血来潮,开设这么一个学员少、耗时长、费精力的带徒精品工程而自讨苦吃呢?马国相先生向笔者述说出了因由。
据马国相先生介绍,中国太极拳自从杨露禅在清同治十年(181年)在北京公开授拳后,历史上出现过两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1928年,当时中央国民政府南迁南京,建立中央国术馆,吸引了一大批太极名师南下执教,导致了太极拳的兴盛。那时,名师辈出,繁星闪烁,杨澄甫、杨健侯、孙禄堂、陈发科等一批太极拳大师,功夫登峰造极,秩闻趣事广为传颂,引人入胜。
第二个高潮是在1983年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太极发源地拳师走出故里授拳,民间掀起了学练太极拳的高潮,学练各家太极拳的群众不断增多,遍布公园与广场。对比这两个高潮,不难发现有一个巨大的落差。1928年前后掀起的太极拳高潮,练成高功夫的明师较多,理论水平也大有与古人并肩之势。1983年后掀起的学拳高潮,则以群众性太极拳运动的开展为目标,声势最为浩大,延展至今不息,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已有上亿人在学练太极拳。但是,练成高功夫的人才却很少,太极拳的理论也比不上古人。民间甚至质疑太极拳能否搏击。
分析两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在学拳的目的上,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1928年后涌现的高手、高师,他们大多是抱着强族强种的尚武精神走上学拳之路的,将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当作终身不懈的追求。而1983年后出现的民间太极拳运动,则以群众健身养生为主。练习太极拳,不过是运动肢体、鼓荡气血、颐养身体。其次,中央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将太极拳作为重要的传统国术大力提倡,以此达到强健民族体魄、技击防身的目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将太极拳视为体育运动,使得民间造成误解。组织的各类太极拳比赛,也离古传太极拳的功夫境界相去甚远。仅注重表演的形式。最后,群众学拳仅仅是为健身,导致社会主流上的太极培训班也不以技击为主,而转为迎合市场需求,追求短平快的教学形式。社会上学拳者众多,而掌握太极拳功夫的人却少之又少。社会上也盛行大众随便在公园、广场找练太极拳的人学习,对太极拳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松散的教学形式,与大众求学的随意性,导致练出人才的成功率极低。以至于在国内举行的一些国家级的专业太极拳擂台赛,选派队伍参加比赛的地区,也仅局限于河南、河北等太极拳发展较好的省份。
近年来,还出现的一些所谓神化的大师,搞出些乌七八槽的东西,把真正的太极功夫引向了歧途。走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古拳法、古拳论的继承与发展,以游戏代替功夫,以招法代替劲法,以虚名代替法理。由于普通百姓根本不懂得太极拳原理,跟着这些“神人”盲修盲练,以致上当受骗,贻害非浅。试想,一个有上亿人练习太极拳的国度,按这个比例统计,应该出现大量的功夫高手,但现实中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公开传授太极拳二十多年来,马国相先生也接触到南北各地不少学生。有些人天资聪慧,学拳悟道条件极好,在很短的时间内拳艺大进。正当准备对这些可造之才进行悉心培养时,他们却因各种客观原因离开。他惋惜地说,要找到资质优秀而又能坚持学下去的学生,相当不易,真是“千里求师,万里寻徒”啊!
想当年,马国相先生就是凭着对太极拳的挚爱投身于太极之路的,他不惜卖房卖地,也要学到太极拳的传统功夫。他的这种精神连女儿马畅也得到了继承。马畅在世时曾对媒体说过,太极拳不是某家某派的家传技艺,它是中国的、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并立下志向,希望能跟随在父亲身边,将传统的太极功夫广为传播,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并脚踏实地的践行父辈的太极之路。在经历丧女之痛后,马国相先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这个重大的决定,也是为完成女儿未竟的心愿。他说:“我与女儿应该算是准太极拳的传人了,我们没有第二职业,更没有其他产业,太极拳是我们的一切,看到目前这种传承方式深感痛心,曾探索改变这种传承现状,如果太极拳这样再走三十年,可能还会是这种情况,甚至会更糟。女儿走了,我也年过半百,还有10年的黄金带徒期,我觉得以自己多年的积累,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从我手里再走出一批高于女儿的太极传人”。
在深思熟虑之后,马国相先生郑重推出了他的带徒精品工程。
在带徒工程通告上,报名首要条件是“热爱太极事业,对太极文化有特殊感觉,对马国相先生有敬仰之心,发愿终生追随先生实现太极梦想。”还要“太极技艺,厚积薄发,学艺期间,学员要能耐得住寂寞,下扎实功夫,热衷于表演、奖牌、段位等名利者不在招收之列。”招弟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苛刻的条件?
马国相先生说,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就必须改变当今传授太极拳的传授方式,端正学员的学习目的。
首先要端正学拳者的目的。即把凡是以学拳健身、拿奖牌、热衷比赛、段位、表演等为目的人排除在圈外。保证拜师学艺的人,都是一门心思为了继承太极功夫而来。交流、比赛是艺成之后的事情,过早涉入,必迷乱心性,将影响拳艺的进步。自古以来,凡是学成高功夫的人,都有执着而专注的人。
其次,将短期培训制改为长期带徒制。马国相先生认为:带徒制是恢复传统的传承模式,是打造人才的精品工程,不是短期行为。其战略目标是谋划成黄埔军校培育精英、造就高质素人才的摇篮。他说:“师徒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承形式。没有师徒制的保障,师傅不会尽心传,学生也不会尽心学。只有确立师徒关系,弟子对师傅满怀尊敬之心,才不敢对学艺抱有丝毫的怠慢。在练拳的时候,他就会常常感觉师傅就在身边,关注着你。对师父的祟拜,会使他容易接受师傅的信息,的所练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和师父的气息相近。”他进一步坦言:当时他刚跟师父学拳回到家乡后,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能在梦中见到师父,师父给他指导,告诉怎么做和练拳心法。他认为这并不神奇,这是对师父的尊敬心而激发出的潜意识的能量。还指出,太极功夫是以家传为主的,传内不传外,注重身传、言传、心传,因而费时很长,即使是家传,也要三年小成,六年中成,十年大成的学艺过程,完全不是一般短期培训所能奏效。只有在家传或在师傅的精心培育下,才能做到以心传艺,以艺立品,以品立德,才能造就出太极成手、太极高手、太极妙手、太极神手。师传与家传,能保证传承的严肃性、连续性、无私性与持久性。他还举例说,“你看石家庄太极大师马虹,他练拳很晚(40多岁),又不是家传,可他功夫练得很好,而且着作等身,这与他早期确立师徒关系后所建立的师徒情感有很大的关系,师傅陈兆奎曾多次应邀去马虹家里,师徒情同一家人,住在一个炕上,天天谈论太极,时不时给他指导,时间一长就耳熏目染了,太极功夫就容易上身,这样的经历才可能真正造就一位太极高手。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太极大师,都是跟师父走得很近的人。”他认为,“目前学生学不进去走不出来,那是因为没有师徒关系做保障,没有情感的纽带去呵护,学者不诚、不敬,师者敷衍,教有保留所造成的。师徒关系感情不到位,传授时间短,如同煲汤一样,汤还没好人已离去,没有喝到,怎么能尝到汤的滋味?”
第二届带徒工程于18年8月1日正式启动
报名热线:0769—22492125
联 系 人: 蒋荣杰 13829122160
那老师 13450670077
微信报名二维码(扫码填申报表)
招收名额限30名(男20名,女10名),以收到“记名弟子申报表"先后顺序录取,报名审核录取后,组委会将投寄录取通知书及《征途-马传太极带徒工程》内部资料。
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报道
责任编辑: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