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照:太极1从零开始)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河南温县陈氏十四世孙。他不仅继承了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的全部精髓,而且在太极拳和太极拳理论上又有创新和发展:尤其他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传于外姓,从而使太极拳走出陈家沟,在社会上插柳成荫,蔚然而成气候。时至今日,太极拳流派纷呈,走出国门,风靡世界,陈长兴功莫大焉!在太极拳发展史上,陈长兴是里程碑式人物。
陈长兴肖像
陈长兴父辈兄弟三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拳艺,出神入化,人称“陈氏三杰”。陈长兴自幼受业于父亲秉旺,练功极其刻苦。夜里练拳困倦时,就和衣躺在条凳上打盹,这种长条凳很窄,很快就跌了下来,醒来后继续练。他练拳姿势端正,一丝不苟,以致不管走路还是站立,务循拳理,立身中正,双脚落地生根,下盘稳固如山。
一次,陈长兴在露天戏台下看戏,突然看戏的老百姓一阵大乱,人们像潮水似的挤来挤去。在众人的惊呼中,一个抱小孩的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要出人命,陈长兴见状,忙使出太极功夫,拨开**的人群,三脚两步便到了那妇女身边,马步一扎,伸开双臂,犹如中流砥柱一般,护住母子二人。众人见他于立于千百人中间,无论人流如何推、揎、拥、挤,脚步纹丝不动,“凡近其身者,均如水触石,不抗而颓”,无不惊奇。时人称其为“牌位大王”,极赞他的桩功纯厚。
陈长兴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屡克强敌,在武术界久负盛名。
陈长兴对太极拳的贡献有:
一、继承并完善了祖传技艺
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练归纳,不足之处补之,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套路,后人称之为陈氏老架(亦称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二路四十三势,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其刚劲来源于丹田。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转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运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二、发展了太极拳理论,留下了宝贵的着作资料
陈王廷的太极拳着作大部分散失,以后几代只是口传,述而不作,陈长兴深以为憾。因此,他笔耕甚勤,一生着作颇丰,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气、节、梢、脏、合、进、身法、刚柔诸方面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的实用和技击作了详尽的阐发。如:“操演时无人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着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理论,为后学者所必读。
三、打破门规局限,拳传外姓,开始了太极拳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长兴晚年在陈家沟开办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学校设在离自家300米远的陈德瑚家。当时,陈德瑚家有一个长工,名叫杨露禅,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原在陈德瑚开在永年县的药店当学徒,后被派来陈家干活。杨露禅受陈家沟习武风气的影响,很想学习太极拳,可是陈家拳不传外姓,自己是外姓,又是外地人,所以不敢拜师。陈长兴教拳时,他在一旁偷偷看,然后到没人的地方练习。后来陈长兴发现了,不但没有责怪杨露禅,反而很喜欢他的好学精神,又见他平时勤劳,为人诚实,是个可造之才,便与陈德瑚商量,准许杨露禅在劳动之余学拳。从此,杨露禅正式拜陈长兴为师学习太极拳。他也像师父一样,夜晚睡在长条凳上,苦练不辍,前后十八年,拳乃练成(后又两次回来陈家沟拜访学艺)。
恐怕陈长兴也没有想到,他破例收的这个徒弟,后来在传播、发展太极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杨露禅出师后,1850年到北京教拳,广收徒众,徒又传徒,太极拳如藤蔓得雨一般,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