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清大师
幼年起刻苦练拳 花季时初露头角
公元一九一九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出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一个武术世家,父祖几代都是陈氏太极拳名家,母亲是大家闺秀,琴棋书画,又善持家。我一出生,父母就把我这个长女捧为掌上明珠。母亲给我起名“金平”,寓意是我以后的生活象金子般闪亮、太平。父亲给我起名“赛男”,后来又起学名“立清”,要求我应有男子汉的志气和胸怀,为人处事要清风高节。从小父母对我十分骄爱,养成了男孩子的性格。在村中小孩子中,我调皮捣蛋,好抱打不平,打架眼疾手快是出了名的,因此村里人给我起了个绰号“马皮靴”。从七岁开始,父母对我严加管教。夜里,由母亲教我识字,白天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太极拳大架。开始,族爷每天让我练拳三十遍,父母时常还在一旁监视。我总想着和小伙伴们一块去玩,一见他们不在,就开始玩耍。父母见我练拳不长功,又重新规定每天练拳三次,每次必须练到浑身流汗才算,并奖励我好吃的。没做到或做不好,就罚我跪地。长辈们的严格管理,使我的功夫日渐长进,特别是太极拳发祥地习武气氛的熏陶,也使我开始钟爱武术。一次,我亲眼观看了族爷陈发科推手打人的场面:发科爷赴北京教拳前,徒弟们都在陈家祠堂听他讲拳和演示拳技的妙用。小孩子们被关在大门外不准进去。我急得从后墙翻过去,偷坐在供桌下看发科爷打人的功夫。他在推手技击时,变化无穷的神功招法,把一个个徒弟从屋中间打到五间大屋的山墙,再反螺旋劲痛跌在屋中间地上。他打掩手肱拳,拳出去后几尺以外的几个油灯火苗呼呼东倒西歪,打金刚捣碓,一震脚,房上土块被震得往下掉,我佩服得在桌底下呀呀称赞。演示完毕后,我拉着发科爷的手说:“三爷,我长大后也要去北京教拳”。三爷还当着他的众徒弟面夸我:“年纪小,志气高”,并鼓励我要刻苦练拳。这在我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烙印,也使我从被迫练拳走上了自觉练拳之路。
十岁至十七岁之间,我开始跟父亲陈鸿烈学习陈氏太极拳小架、炮捶,及刀、枪器械;跟表叔耿占彪(陈氏外甥)习练春秋刀、剑、棍、杆、锏等器械;也常常深得陈鑫、陈椿元、陈克忠、陈照丕等先辈言传身教。十四岁那年,我到温县城女子师范附小上三年级,全家也随之搬到了县城。从那时起,我白天上学,每天黎明时分和夜里练拳。星期天,陈家沟的伙伴们也常来我家和我一起练推手,我总是把她(他)们打翻在地。这样渐渐有了点名声,特别是后来发生的两次推手、过招交锋,使我的名气更大些。
一次是师范学校武术教练陈省三(陈家沟人,在陈氏家族中我叫他四爷)提议,让我与王玉英推手。王玉英是师范学校高年级学生,二十多岁,身高一米六多,体重少说也有七十公斤。她练了多年陈氏太极拳大架,在师范学生中功夫最好。而我刚十五岁,个子、体重也与她相差不少。我有些犹豫,但四爷鼓励我说:“你和许多人推手不总赢吗?你不论用什么招,能把王玉英打倒,我给你买一个白皮红瓤大西瓜”!我同意后,四爷又去找王玉英说明情况,王玉英笑着说:“我打她两个也不成问题”。第二天是星期天,吃过早饭,我和王玉英先后到四爷的教练房里。他让我俩自个先练了一遍拳,然后定出规则,活步推手三次,三局两胜算赢。我和王玉英一搭手,就感到此人确实有功夫,对方在搠、捋、挤、按、踩、捌、肘、靠等功夫上运用得很自如,但对方求胜心切,随时都想发劲。以体力对抗我不是她的对手,只有避实就虚,诱敌深入。乘势借力,后发制人,才可取胜。就这样,我几次都通过“听劲”,化解了对方的进攻,使她找不到我身上的发力点,她显得有些着急。这时,她又开始上步挤、按,我本应后退棚、捋时,故意退步慢一些,对方见我有“破绽”,马上发劲,一拳向我身上冲来,我猛一侧身,左手接过其手腕下捋,造成“引进落空”。她失去了重心,但还不肯前倒,又急回劲,我顺势一个穿心肘打回劲,眼看着王玉英被打得身子腾空,后背碰到房上的顶棚后,摔在桌子上又被弹起,掉在地上一堆木制的兵器上。不一会,地上就流了一摊血。她后背扎了一个洞,四爷吓坏了,赶忙找人给她包伤,我吓得跑到郊外,在一个不深的枯井里躲了起来。此事后来在师范学校、温县城到处传扬,我好像成了“少年英雄”。
另一次,是我上温县师范附小六年级时,和郑甲辰的过招交锋。郑是个医生,中年男子,赵堡村人,长期练和氏太极拳。他与我父母很熟悉,称呼我父亲“三哥”。那年春天,我父亲伤寒病刚好,一个星期天,郑来我家看望父亲,父亲备下几个菜,准备和他喝酒,我看到父亲左手刚把酒瓶拿起,右手快要打开酒瓶时,郑一把手抓住父亲的右手,笑着说:“三哥,这酒如何开呀?”这是有意试一试我父亲的功夫。我父亲说:“甲辰,我病刚好,看你……”,但郑认为已拿住了我父亲,还坚持说:“小弟看你如何开”?我父亲没法,说了声:“让你看如何开”,就腰往下沉,右手顺着郑拿的方向化劲,左手把酒瓶往上一送,瓶盖飞起的同时,酒瓶轻轻放在了桌上,随即左掌在郑身上一抖,只见郑已仰面跌倒在门外。郑坐起来说:“三哥,你用的什么招法?我迷迷糊糊就到了门外”。我站在一旁立即说:“我知道”!我父亲马上说:“小孩子家,知道啥”!郑站起来说:“你让三叔看看是什么招”。我马上在院子里和他过招,也让他拿住我的右手,我用父亲的招法中间加了左手虚晃其面部,把其仰面打翻在地,不过,没有我父亲打得远。郑甲辰从地上站起来,一举大拇指,连说:“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陈家沟和温县城,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生活,花季之年在太极故乡也算是初露头角。时至今日,我还深深怀念在故乡苦练“太极十年功”的难忘岁月。是家乡的水、家乡的情养育了我,是家乡的习武氛围、陈氏太极拳先辈们的言传身教培育了我,而且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