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太极拳_德生太极_德生太极韩军生_名家专栏_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
太极资讯太极流派太极视频太极理论太极人物协会组织太极养生培训信息图说太极名家专栏战略合作电子政务太极社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专栏 » 德生太极韩军生 » 德生太极 » 正文

参禅太极拳
阅读:7392014-01-22编辑:*

核心提示: 太极十年不出门。这虽是一句民间的戏语,却恰当地表达了太极拳学练的难度。它构思奇巧、理精法密,以丹田为核心。气遍周身的内气
    太极十年不出门。这虽是一句民间的戏语,却恰当地表达了太极拳学练的难度。它构思奇巧、理精法密,以丹田为核心。气遍周身的内气运动。除了需要习练者孜孜以求、深切体悟外,更需要有明师的适时指点,帮助减少误差。
 
    陈小旺大师曾说,我们每日习练太极拳,就是一个减少误差的过程,每个人的练功过程都会出现偏差,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偏差缩小了,就叫下工夫,否则就叫白下功夫;太极拳没有什么诀窍,少走弯路,就是捷径。话虽如此,但真正实行确有难度。
 
   作为一个修练陈氏太极拳近30年的职业拳师和教练,在长期的随正雷大师和张东武老师习学习过程,自我修练和教学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要成为一个明师,就需要根据学员的身体条件和学习目的,因材施教,在学员达到一定太极运动水平后,应及时指出下一步需要达到的层次,并教授具体训练的方法。所谓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十年之后,可以观矣。
 
   太极拳对身体的训练,并不强调提高肌肉骨骼的强壮,以达到“力”的最大化。虽然大多数陈氏太极的习练者都练成了“虎背熊腰”,是通过长期的习练,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肌肤的灵敏性,内练一口气,达到“内壮”的要求,以实现“内劲”的极大;在精神的层面,更是强调对精、气、神的修炼,练就天人合一的大境界。这些要求,都很难进行量化分析。清代的陈鑫,用阴阳交合的不同比例,将太极拳运动水平,分成了五个层次,所谓“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当代的太极大师们,也都在其着作中,对太极功夫的层次,进行了精辟的描述。
 
    宋代的青源禅师,在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本人顿悟,青源禅师所感悟到的人生修行的三个阶段,恰好可以用来对应说明太极功夫的三个不同的层次,现尝试分析如下: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初级阶段:   
      
   作为太极拳的初学者,首先要求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有时要猛摔猛打、率真发力,使周身关节,对拉拔长;又要求身心放松,先求肩松,再求胯松,这样才能将气血,向手足梢节贯通,主要是锻练下盘的功夫,使两足落地生根。这样,经过长期的反复盘架,才能将身上的僵劲旧力去掉,所谓旧力不去、新力不生,那么,太极拳要求的是怎样的新力呢?这应是在周身筋节反复拧绞拔长后产生的一种弹性劲,陈鑫将其称为“缠丝精”。同时,因身心的充分放松,使气血在周身经络中自由流通,从而促成内气的产生。这一层次的太极功夫,刚是刚,柔是柔,刚多柔少,只能称为“招熟”,尚未达周身一家、刚柔相济的“懂劲”阶段。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进阶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已初窥太极的堂奥,运动的偏差,明显减少,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纠偏能力,丹田初步形成气场,运动中有气流鼓荡的感觉。这一层次的太极功夫体现出来的首先是一个“意”字,所谓意不起、气不到、劲不发,只有将意、气、劲合一,才能练就周身一家的“浑圆劲”,这种劲,极为灵活善变,并能作到挨着何处就从何处击出。它若棉里裹铁,温和时,能使人翻跌绝妙,不觉疼痛;猛烈时,犯者立扑,能让对手瞬间失去反抗能力。处处以丹田为核心,“动如江河、静如山岳;一动百骸皆动, 一静百骸皆静,”。柔显时若风摆杨柳,飘飘荡荡;刚发时若巨炮直轰,不及合眸。亦柔亦刚,终济混然。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归真阶段:
 
    我们大多数人若能达到以上第二阶段的层次,亦极为不易,它除了需要习练者先天良好的身体素质,有明师的指点外,个人长期不懈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接近和达到第三层次的归真阶段,可能更多的是要靠个人的悟性,除了体悟,更是心悟。本人揣测,第三层次已达到了“应物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它已超越了太极拳作为一种武学的范畴,王宗岳将其称着“神明”阶段。就象青源禅师一样,经过三十年的修悟参禅,忘却了山山水水的沟壑坎坷,徜徉于山水天地之间,不觉得个休歇处,蓦然抬首,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圆融境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