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编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 录
1、主要内容 ▪ 主题——发展
▪ 本质
▪ 根本任务
▪ 发展动力
▪ 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 建设
▪ 祖国统一
▪ 外交战略
▪ 党的建设
2、历史回顾 ▪ 毛泽东时代
▪ 邓小平时代
▪ 江泽民时代
▪ 胡**时代
3、思想内涵 ▪ 整合和统称
▪ 统一相承
▪ 理论体系
▪ 理论成果
4、理论价值 ▪ 准确判断
▪ 和平与发展
▪ 经济文化
▪ 不断完善
5实践意义
6、科学体系 ▪ 路线论
▪ 群众论
▪ 党论
▪ 社会主义本质论
▪ 科学发展论
▪ 改革开放论
▪ 市场经济论
▪ 现代化论
▪ 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 “一国两制”论
7、层次结构 ▪ 基本理论
▪ 基本路线
▪ 基本纲领
8、意义 ▪ 方针
▪ 思想基础
▪ 思想武器
▪ 重要贡献
1主要内容
编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主题——发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建设
经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
军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祖国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外交战略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2历史回顾
编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时代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书籍候,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着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毛泽东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1959年底至1960年春,他带领部分理论家和工作人员到杭州,集体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的第七部分中,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的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邓小平时代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江泽民时代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扞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胡**时代
以胡**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3思想内涵
编辑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
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
统一相承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
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
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2013年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4理论价值
编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准确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和平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又是如何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运用才能达到一个新水平。
5实践意义
编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原则、执政任务、执政要求等重大问题,赋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新的内涵。它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6科学体系
编辑胡**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打个比方,所谓科学体系,不是一篮苹果,而是一串葡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简单相加,而是要在鲜明的主题下,抓住基本线索,将三者贯通,将一系列重要观点按照其内在逻辑,组合起来,形成“一串葡萄”。
科学发展观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的重要新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的地位,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不少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文章发表,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各种见解。
2008年6月,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书,该书以十三个基本问题构成理论体系。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可喜的成果。同年12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以下十七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