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报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各派太极拳之源。以“弘扬中华武术、传承太极文化、普及太极运动”为使命的深圳市社群太极运动协会在成立不久,就把太极文化艺术交流考察的第一站定在了太极发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深圳市社群太极运动协会是在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市级太极拳群众运动社团组织,也是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资源整合平台。协会于2017年8 月成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普及太极运动,引导和培育太极运动全民健身热潮,推动太极运动年轻化、现代化,广泛团结深圳市太极拳运动爱好者,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
2017年11月13日,在刘强会长、欧阳德元执行会长的带领下,协会一行人浩浩荡荡奔赴1600多公里外的陈家沟,正式开启了太极文化的寻根问道之旅。
14日,考察团风尘仆仆抵达陈家沟。一进陈家沟,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圣地。作为中国太极拳的发祥地,也是亿万太极拳爱好者的梦想之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祖祠,有响誉国内外的陈家沟太极拳博物馆,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学拳处,还有极具深厚太极文化底蕴的东沟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的太极拳祖祠,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恢弘大宅,由山门、碑廊、拳谱堂、祖师堂、扬武殿、耀德殿等组成。祖祠院内的广场两侧塑建有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
考察团成员徜徉在祖祠,有的在拳祖陈王廷铜像前,注目鞠躬;有的小声地交流着,太极作为一项荟萃中华传统武术、医学、哲学、兵学、美学、运动学诸多优秀文化精华,融技击、健身和养生功能于一体,以内外兼修、刚柔相济为特点,因老少咸宜、延年益寿而备受推崇的运动,博大精深。考察团成员都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是一趟难忘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朝圣之旅。
中华大秘,藏于太极。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人人有太极,物物有太极”。陈式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陈王廷创拳时,吸纳了阴阳、气功、易经等精神内涵,形成了套路体系,成为拳谱,早夜以习,苦练为功,强身健体,技击格斗,防身为要,武德为魂,成为中华文化瑰宝,必得发扬光大。300多年来,经过陈家沟陈氏族人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传承与发展,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习练者达3亿之多,是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家沟太极拳博物馆,设立在陈家沟太极阁这一仿古建筑内,坐落在八边形高台之上。分两仪堂、四象堂、文修堂、三省堂四部分,集中展示了太极拳的基础文化、拳史、拳理、拳法,系统阐述了太极拳的起源、衍变和发展。
考察团成员兴致勃勃地参观完,感慨自己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太极圣地,陈家沟浓厚的太极拳氛围以及太极文化气息让人心旷神怡,也让大家对太极有了更感性、更深层次的认知,收益非浅。欧阳德元执行会长感叹不虚此行,并深感协会的责任重大,协会每个成员所正在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造福全人类健康的事业,大家应该不忘初心,积极响应国家太极“六进”工作目标,集合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将太极发扬光大。
东沟,是考察团探访陈家沟太极文化古迹的最后一站,团员们在古木浓荫、返璞归真、人文厚重的古村落里,看到不少习练者在自然里共舞太极,他们的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的无穷魅力,也为本次协会走进陈家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在返程的路上,刘强会长由衷地感慨道:“太极武术事业必将广大!太极精神永放光芒!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院落内的碑廊
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约1600—1680),字奏庭,温县陈家沟人,明末武痒生,曾任县乡兵守备。清初,陈王廷隐居乡间,以《黄庭》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陈王廷因创编太极拳术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历代先贤的纪念碑
太极拳流派演变示意图(即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这太极拳最具代表性的几大流派均源自陈式太极拳。太极拳自17世纪创编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参练人数最多的世界第一运动。
陈式太极拳理论精要碑
耀德殿内部壁画
刘强会长在陈家沟雕塑前静静地揣摩太极动作
考察团全体成员在杨露禅学拳处合影留念
(后排右四为刘强会长,后排左三为欧阳德元执行会长)
刘强会长兴之所至,即兴打一套太极
在陈家沟东沟晨练的太极爱好者
永嘉县太极拳文化研究会报道
责任编辑:筱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