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1):运动想象(MI)原理、算法、问题和发展趋势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9-21 21:29:33 发布
原创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9-21 21:29:33 发布
·
2.5w 阅读
·
36
·
230
·
CC 4.0 BY-SA版权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文章标签:
#脑机接口
#共空间模式
#CSP
#运动想象
#MI
本文介绍了脑机接口(BCI)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重点关注运动想象(MI)及其在BCI中的作用。MI通过分析脑电信号识别用户意图,常见运动想象部位包括左右手、双脚和舌头。文章探讨了MI的特征提取算法,如共空间模式(CSP),以及分类算法,如LDA、SVM。同时,指出了MI在时间和场景差异、复杂运动想象模式、离散控制等方面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算法改进和深度学习的应用前景。
“脑机接口”(Brain Cpmputer Interface, BCI)研究的核心是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联通通路,因此脑机接口也被誉为“人工智能的顶级科学”。脑机接口的应用包括6个方面[1]: (1)脑机接口替代(Replace)原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出; (2)脑机接口重建(Restore)丧失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出; (3)脑机接口增强(Enhance)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出; (4)脑机接口补充(Supplement)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出; (5)脑机接口改善(Imporve)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的输出; (6)脑机接口作为研究工具(Research Tool)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图1 脑机接口应用框架
脑机接口范式主要包括:运动想象、稳态视觉诱发电位、P300、慢皮层电位、精神状态监测等。本文主要简介运动想象原理、经典算法和发展趋势。